北京晚报记者 路艳霞 文融创配资
首都图书馆B座9层,阳光透过落地窗映照进来,已向读者开放整整两年的“四合书屋”日前迎来了主人——91岁的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先生。
阎崇年一周工作七天,他还是抽空头一次面对媒体详尽讲述着关于“四合书屋”的点点滴滴,轻抚书柜,翻看手稿,更有凝聚着几十载心血的读书卡片,每一本书、每一张卡片、每一个物件,在五月的阳光中共同汇成一首动人的时光交响曲。
■书屋中每一本书都藏着往事
“四合书屋”位于首图北京地方文献阅览室内,于2023年5月13日向读者开放,阎崇年说:“ 我感谢首都图书馆接纳了我,把我的四合书屋按原样搬了过来。”
“回家”了,阎崇年立刻化身“导游”,他指着四合书屋牌匾说,“雍正皇帝的书房叫四宜书屋,乾隆皇帝的书房叫三希堂,中国古代文人的书房都有自己的名字,我也想给自己的书房起个名字。”阎崇年看过无数历史人物传记,当总结他们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时,他探究出一个关键词“四合”,即“同天合,同地合,同人合,同己合”,他认为凡成功者无不顺应“四合”,失败者无不违背“四合”,“四合书屋”于是成为他书房的名号。
走进书屋,这些相伴阎崇年一生的藏书、手稿、书柜、书桌融创配资,此刻在他眼里如同婴儿般珍贵,他面露欣喜,轻轻翻看。驻足在百衲本“二十四史”前,阎崇年一边翻动《史记》《汉书》一边回忆,当年到图书馆看“二十四史”需要开介绍信,管理员戴手套拿出来,读者要戴手套才能阅览。“现在不一样,如果读者到四合书屋来看书,跟管理老师说一声,就可以看书了。”
拥有百衲本“二十四史”一直是阎崇年的梦想。2023年参加中国书店成立70周年庆典,他又将目光锁定在了百衲本“二十四史”。“我对中国书店董事长张东晓说,我二十几岁就想买,但一是钱不够,二来没地儿放。”听闻一套要60万元,他不得不再次陷入沉默。
机缘巧合,阎崇年通过朋友引荐结识两位民营企业家史超和阙超先生,他们都是阎崇年《百家讲坛》的粉丝,听闻阎崇年的一生梦想,两人商议合力买下,以阎崇年名义捐给首都图书馆,让它与万千读者谋面。而中国书店也为了这项公益事业,将售价降至40万元。
四合书屋的墙上,国画家马振声的作品《杜甫登高图》气韵生动、书法家苏士澍的作品《望岳》笔力老到,书画家赠予阎崇年的佳作,皆为“以文会友”的生动见证。这里的每一本书、每一个物件都有来历,都有故事,甚至连书桌下铺的羊毛地毯都藏着往事。阎崇年回忆道,地毯还是从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运回北京的,当年去蒙古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他听从当地人建议来到中国援建的百货大楼,一眼就相中了它,“当时这种纯羊毛地毯北京要2000元,当地只要400元。它也可以说是中蒙两国人民友谊的纪念。”
■用60余年时间专注于“努尔哈赤”
迄今,阎崇年出版不同版本的书共有100多种,文章600多篇,1000多万字汇聚在26卷的《阎崇年文集》里,阎崇年说:“这是我60年的心血,总结了我在清史、满学、北京史等领域的学术成果。”
“我研究清史,是从研究努尔哈赤开始。”在四合书屋的展陈柜里融创配资,收入进《阎崇年文集》的《努尔哈赤传》校对稿正静待读者的到来。很多读者不知道,这部发端于62年前的阎崇年著作,既是他进入清史研究的“入门券”,也承载着他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60多年前,阎崇年从先秦史转攻清史,但到底如何研究,他心里没底。直到请教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白寿彝时,才豁然开朗,“他说树有根,水有源,清史的根和源就在清太祖努尔哈赤这里。”从1963年开始,阎崇年花了20年时间写就《努尔哈赤传》,他展示着1982年北京出版社的《努尔哈赤传》校样,纸张泛黄,红笔、蓝笔修改的痕迹随处可见。25万字的《努尔哈赤传》于1983年出版。
阎崇年后来又结识了宋史大家邓广铭先生,邓广铭所著的《岳飞传》《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每10年必修订一次,“邓先生说好书如果能修订3次,30年就一定是传世之作。”阎崇年深受震撼,1993年、2003年、2013年、2023年,《努尔哈赤传》每隔10年进行一次修订。阎崇年说,“老天爷赏识我的话,我想2033年进行第五次修订,那个时候我就100岁了。”
四合书屋的陈列柜里还展陈着阎崇年用钢笔工工整整写的一张张读书卡片,其中最早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阎崇年说,几十年来,像这样的读书卡片他写了几万张。“那个时候没有电脑,完全靠手抄。”
这几万张卡片,阎崇年有的是在图书馆一个字一个字抄的,有的是在中国书店,站在书架前一笔一画抄的。他难忘在中国书店抄书的温馨画面,一大早骑车奔往书店,随身带的窝头在炉子上烤着,铁壶在炉子上冒着热气,寒冷的冬天有了暖意。
20世纪90年代开始,阎崇年的抄书历史随着电脑普及才逐步画上句号。阎崇年走过60多年的学术生涯,技术不断更新,学术研究宗旨却未曾改变。他打了一个比方,奶牛早上到山里去吃草,拼命吃上一天,晚上回到圈里不断反刍,最后才会产出牛奶。“一个学者也是一样,要日复一日地采撷、咀嚼、反刍,不断地看书、做卡片,不断地思考、研究,最后结成的学术结晶就是出书。”
■AI不能代替原创
也不能代替原典
“我从5岁开始学认字、学写字,到现在80多年了,就没离开过书。”四合书屋里陈列各类图书6000余册,它们引领读者深入进一位学者广阔的阅读人生。“书,一直是我的生命所在,也一直是我的乐趣所在。”倚墙而立的书柜里,绝大部分是历史类图书,也有文学书、哲学书,还有阎崇年自己的著作。
当总结自己80余年的读书体会时,且听阎崇年一一列举的六条。读书增长知识,让生命的时间无限拉长,如同张元济先生所说,“人生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读书激发智慧,努尔哈赤出身贫寒,白手起家,他热爱阅读《三国演义》,在萨尔浒大战之所以得胜,正是凭借智慧胜出;读书涵养性情,读书才能知书达礼,才能知进知止;读书利于康寿,据康熙皇帝统计,读书多了,贪欲少、内心平静、心胸开阔,自然有利于身体健康。阎崇年家人也与此现象相应,大哥喜欢读书,97岁无疾而终。读书能以文会友;坚持读书,还能建立书香家庭。阎崇年三个儿子皆热爱阅读,小儿子阎天从小有大量阅读打底,学习成绩优异,如今是北大法学院副教授。
面对AI的横空出世,面对碎片化阅读成为常态,阎崇年有独家观察。“智能文化趋势不可阻挡,我们应该适应,但同时我觉得AI也好,智能也好,数字化也好,这是一种掌握知识的工具,它不具有原创性,不具有原典性。不能代替原创,也不能代替原典。”
“我们活着,就是为大家服务。我最后能够为大家服务做的事情就是把我收藏的这几万册图书陆续捐给首都图书馆。”阎崇年说,希望大家多来四合书屋转一转融创配资,看一看。
睿迎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